体系审核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类问题:
一是比葫芦画瓢从其他企业照搬照抄造成文件不接地气的问题;二是厂房或车间硬件设施先天不足从根本上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问题;三是审核中对方为应付文审和现场审核所进行的书面造假;四是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体系不重视、对体系要求、具体内容不了解的问题等等。
1. 比葫芦画瓢、克隆文件
一些企业在初建体系时,常常借助咨询机构推荐的文件样本,或者从其他公司借阅的模本,拟订自己的质量文件,这些企业有的能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别人的文件制订属于本公司的文件,经反复修改、试行、验证后执行,这种模式当然无可厚非;但个别企业却是在有了这些方便条件下,照搬照抄、简单克隆,甚至将别人的电子文本简单进行名称、岗位的“替换”就成了自己的文件,以至于在其后的培训贯标时,文件编制者根本就不明白一些段落的真正含义。这类文件,往往脱离企业实际,文件不具操作性、适应性,这样的体系即便最终通过了所谓认证审核,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也起不了多大促进作用。
2. 硬件不足、得过且过
认证标准是对企业通过认证的基本要求。企业认证时,大型企业、新型企业硬件方面的问题一般较少,但一些小个体企业、原国有改制企业或者从个人小作坊转化而来的民营小企业,公司因取证、换证或强制性标识资质审查时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而由于从前期规模小、不规范背景下发展过来存在认识上的盲点,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对硬件没有做到同步投入,厂房简陋,比如做食品的根本没有什么一更二更,根本不具备更衣、消毒、温控、检测等条件,厂区所处位置不合理,企业存在的先天不足从根本上限制了进一步改造能够达标的可能性,作为认证机构,必须有企业可通行认证的底线,有些典型企业是不能进行认证和通过审核的。
3. 劳民伤财、文件造假
文件造假一般发生在体系运行阶段,这些造假:
4. 外行决策、资源不足
近年来,质量管理(QMS)、环境管理(EMS)、职业健康安全(OHSAS)、食品安全管理(FSMS)等体系标准作为系统的、专业的管理工具,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应用与认可。目前企业的许多系统管理思想、管理工具,都是借由认证这一途径进入企业,为很多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更好参与竞争、行业申报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质量体系在一些企业不能实现功能最大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高层领导对体系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1.1 管理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评审的目的不明确;评审的依据不足;评审的对象不清楚;评审的内容匮乏;评审时间间隔不合理;评审的信息泛泛而谈,涉及不到深层次的问题,甚至与内容雷同;评审记录不真实或无针对性;评审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一次会议走走过场,最高管理者只在管理评审报告上签字;评审时避重就轻或避实就虚,或评审结论“两本账”内外有别,评审报告是专给公司看的;有的评审会议议而不决,没有形成报告;有的报告不规范,层次不清,缺乏全面性、针对性;评审后虽有改进需求,却没有落实到责任部门,最后不了了之;有的改进了却提供不出已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证据等等。
2.1 深刻理解标准内涵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如果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质量管理观念就不能自觉地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ISO 9001标准9.3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另外,ISO 9001标准对“评审”的定义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注:评审也可以包括确定效率)。 根据上述ISO 9001标准要求和定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2.1.1 评审的目的:通过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效率,以符合ISO 9001标准的要求和满足相关方的期望,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2.1.2 评审的对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1.3 评审的时机:ISO 9001标准没有规定评审时间间隔是多少,而由组织自己决定,但每年至少一次,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 a)新建立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一般行业至少三个月,建筑施工行业至少六个月),内审结束后; b)在第三方审核前: c)组织的经营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如:ISO 9001族标准改版,顾客要求和期望的变化,先进技术的出现,产品标准变化,组织机构及职责变化,组织运行机制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生产线采用引起资源的变化; d)最高管理者认为必要时。 2.1.4 评审的特点,它具有“七性”: a)高层次性 即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者代表协助,质量管理负责人员参加的相对高层次的正式评价活动; b)全局性 即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评审,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组织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c)长远性 即谋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发展在较长时间内的适应性,不是为了取得短期满足(如单纯通过体系认证),而是为组织较长远利益的谋略; d)战略性 即从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包括目标在内的整个经营活动是否适宜,又从战略的高度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科学决策发展方向; e) 风险性 即评审的结果可能引起组织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改进,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多变性,不可控性和复杂性,潜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这种改进不能冒一定的风险。
2.2 正确理解管理评审与内审的区别
许多组织的管理者常常认为,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各场所和各过程进行了审核就可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为何要再进行管理评审呢?这是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现象,其实管理评审和内审是有较大区别的。 (1)目的不同 内部审核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 (2)组织者的执行者不同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与被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 (3)依据不同 内部审核主要依据企业制定和使用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顾客、社会)的期望。内审内容更具体一些,管理评审相对宏观一些。 (4)程序不同 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得到符合或不符合体系要求的证据。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召集开会,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信息,解决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 内审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企业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 (6)频率不同 一般内审会比管理评审的次数多;内部审核每年至少1次,间隔不超过12个月,并要求覆盖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进行内部审核: a) 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b) 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c) 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d)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e) 在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 总经理每年定期在十二月份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的会议评审,当有需要时,总经理可临时组织进行专项管理评审。进行专项管理评审的时机包括: a) 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时;b) 顾客提出重大投诉时;c) 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更时;d) 进行重大技术革新时;e) 总经理认为有必要时。
2.3 围绕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差距和改进建议输入足够适用的信息
2.4 采取科学、有效、实用的评审方法
2.5 认真实施管理评审后任何改进决定和措施